晋江金井三坑村跑“剧透”:这里的番仔楼与众不同
前日,记者提前“剧透”了晋江首届村跑节金井三坑站的古榕树文化后,跑友们大呼过瘾。这一次,要再“剧透”的是三坑村的番仔楼文化,和晋江其他地方的番仔楼有所不同,三坑村的番仔楼并不是印象中的红砖古厝。
从三坑村委会旁的隘门直走到一个三岔路口,在路口往左便可见一栋四四方方的大厝,虽然没有什么点缀,但却显得格外大气磅礴,而这便是三坑村番仔楼的代表之一“厥的楼”。据介绍,厥的楼是旅港华侨吴均波在1948年建造的,房子是钢筋水泥结构,特别的是,建造这栋房子的材料全部从菲律宾漂洋过海而来。在房子二层中间有个“天井”。在20世纪50年代,厥的楼曾作为私塾学校,周边村的许多孩子都曾到这里学习。厥的楼可算是中西文化相结合的番仔楼。
看完厥的楼,在刚刚的三岔路口往右,一栋极具年代感的楼房会让你自然地停下脚步,想要进去一探究竟,这便是闻名泉州南门外的番仔楼——应诠楼。记者了解到,应诠楼是当地旅菲华侨吴元搭于1930年建造的,房子为钢筋混凝土外加楠木砖石结构的四合院三层大楼,建造面积约1500平方米,外观中西合璧,洋风浓郁。房子内部是传统闽南民居风格,本香本色。和厥的楼相似,应诠楼的建筑材料也都是从南洋船运而来。最令人惊叹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应诠楼就自备发电机,有自来水、抽水马桶等设施,这也让晋江其他番仔楼望尘莫及,在当时享誉“泉南”。
从应诠楼再往前走,一栋和应诠楼颇为相似,但看起来更精致的番仔楼映入眼帘,它叫“崇德楼”。据悉,崇德楼是由吴均万、吴均认、吴均辙、吴均文四兄弟共建于1929年。房屋主体为二层钢筋水泥结构,内部装潢及家具均为上等楠木,建材同样都是从菲律宾运送过来。崇德楼的楼名还有一个来由,原来吴氏家风推崇“三让至德”,因此起名为“崇德楼”。数十年来,居住在崇德楼的吴氏家族文化素质一流,多个后人获得学士、硕士甚至博士等学位。
怎么样,看完记者一口气介绍的三栋三坑村番仔楼,是不是觉得它们和其他地方的番仔楼很不一样?在三坑村,还有好几座与众不同的番仔楼,而且,它们都在本次村跑的路线中,届时,跑友们可以在奔跑中,感受它们的不同魅力。(记者 蔡培仁 王家煜 文图)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