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木偶之父声名扬 手中刻刀传五代

泉州木偶戏名扬四海,曾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并在近60个国家和地区登台演出,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木偶戏中,木偶头是观众欣赏的焦点之一,戏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木偶头像来表现。

在泉州,有这样一个执著的木偶头雕刻世家,一家五代人坚守和弘扬泉州传统文化,矢志不移地传承木偶头雕刻技艺和文化。令人感动的是,每一代人都是心甘情愿地选择这门寂寞行当。

这个雕刻世家,在泉州可谓闻名遐迩。第一代是开创者江金榜,第二代是被誉为“木偶之父”的江加走,第三代是江朝铉,第四代是江碧峰,第五代是江东林。

五代人,一个多世纪,木偶头成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艰辛开创 “木偶之父”声名扬

说到泉州的木偶头雕刻,不能不提到一个名字——江加走,这位在国际木偶界享有盛誉的木偶大师被称为“木偶之父”,其作品被视为瑰宝,欧美日等国家艺术博物馆都加以珍藏。1972年,周恩来总理曾把一件江加走木偶头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2008年,江加走木偶头雕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说起爷爷江加走,国家级“非遗”项目木偶头雕刻艺术省级传承人江碧峰打开话匣,“爷爷能够成为国际级大师,跟他对木偶雕刻事业的热爱是分不开的。”江碧峰4岁时,爷爷江加走就去世了,关于爷爷的故事,大多是从父亲那听来的,“爸爸说‘爷爷逃荒避难时,还在雕刻木偶’,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江加走的父亲江金榜是制作粉彩木偶神像的老艺人,自幼受父亲影响,江加走热衷雕刻木偶。但因家境贫困,江加走读了几年私塾后,也同父亲一样,步入边种田边雕刻的行列。18岁那年,江金榜病逝,江加走全面继承了父业,坚强地挑起生活的担子。

江金榜生前创作了50多种木偶头,江加走在此基础上汲取、借鉴其他戏剧和民间艺术的精华,塑造出280多种木偶头形象。1920年春末夏初,江加走成功制作了《封神演义》全套木偶头像,自此声名大振,剧团和商人登门求木偶头者络绎不绝。

上世纪50年代,随着泉州木偶戏剧团到北京、上海、苏州等地演出,后来又到罗马尼亚参加国际木偶节,江加走的木偶头像遂名闻海内外,被国际友人誉为“木偶之父”。

11岁开始随父学艺,江加走竭尽毕生精力,从事木偶头雕刻,历经70多年的精心钻研,为木偶头雕刻艺术留下了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

创新传承 刻刀雕出众生相

“我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木偶头,是因为爷爷和父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江碧峰不无感慨,在特殊年代,爷爷江加走就算是四处避难,仍没有放下手中的刻刀。而父亲江朝铉,对木偶头雕刻的付出更是令人钦佩,木偶头雕刻是个细致活,为此江朝铉右眼失明,去世前还拿着刻刀。

“父亲也是十几岁起学雕刻,他整天跟我爷爷学习……”江碧峰的父亲叫江朝铉,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上过一年书塾,江朝铉便跟着父亲江加走刻木种田。江加走对江朝铉要求很严格,开始只让他劈形刻粗胚,稍有走形便劈掉当柴火。江朝铉极有悟性和耐性,他经常进城到涂门街“周冕号”学习黄良司、黄才司兄弟的刀法,博采众长。经过十年苦练,江朝铉的雕刻粉彩技艺日臻成熟。

抗战时期,侨汇中断,素来在侨乡流行的木偶戏无人雇演,木偶头没有销路,江加走的业务受到很大影响。那段艰苦时期,江加走和江朝铉在种田营生的同时,依然精心研究木偶头雕刻,江朝铉更是努力传承父亲的卓越技艺。

“1954年,爷爷逝世后,父亲不仅学会了祖父的280多种木偶头雕刻手作,还创新了30多种木偶头雕刻手作,丰富了泉州木偶头工艺品。” 江朝铉根据父亲留下的《东海龙王》木偶形象,创作了西海、南海、北海龙王,四大金刚、孙悟空以及难度极高的《封神演义》中三头六臂的吕岳形象,吕岳的三个头都会活动。

为了配合木偶戏舞台的改革,江朝铉把原来一寸大的木偶头改为二寸大,并用漆刷代替盖蜡,使作品不易褪色玷污。可以说,至今存世的每个“加走头”,多数都浸透着江朝铉的心血。

弃学从艺 坚定传承木偶梦

1951年,江碧峰诞生在这个木偶头雕刻世家。与别的孩子一样,年少时他埋头读书,家人并未强求其学习雕刻木偶头。

1957年,江碧峰的父亲江朝铉到泉州工艺美术厂工作,并组建了木偶头雕刻小组,陆续带了数批徒弟。然而,由于制作工序复杂,且须极大耐心和兴趣才能坚持,绝大多数徒弟学了数月后相继转行。

“考虑到年纪小才能学好木偶头,小学毕业后,父亲问我喜不喜欢木偶头艺术,让我自己做决定,我选择了木偶头雕刻。”14岁时,江碧峰进入泉州工艺美术厂,跟父亲学雕木偶头。其实那时候江碧峰书读得不错,那个暑假得知他放弃学业,老师和同学纷纷到厂里劝导。“父亲也让我再想想,我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坚持原来的决定。回头看,我还是觉得当年的决定是正确的!”

作为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第三代传人、省级非遗传承人的江碧峰,雕刻木偶头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在他的木偶制作室,堆满了成型或半成型的木偶头像,关公、项羽、美猴王、雷公……每一个木偶人物都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我每天至少在工作台上坐8小时,一般人无法承受这么枯燥的生活。

1978年,江家第五代传人江东林出生。从1997年起,他主动跟爷爷江朝铉学习木偶头雕刻。初中毕业后,他自学了两三年,后到华侨大学深造英语。“选择英语,是希望他以后向外国人推广泉州的木偶头雕刻艺术。”

目前,除了儿子江东林跟着他一起从事木偶雕刻外,江碧峰并没有另外收徒。江碧峰告诉记者,学木偶雕刻,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出不了师,没收徒的原因,一方面是想学的人不多,另一方面是缺场所、缺资金。江碧峰说,“这门手艺外人不愿意学,我们只能依靠家族传承,到我儿子是第五代,希望他传承下去。”

从清朝后期至今,流淌过百余年光阴,每一代江家人不仅坚守父辈的旗帜,而且传承泉州木偶头雕刻文化。63岁的江碧峰,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木偶头雕刻艺术传承人,在他眼里,这样的执著既是对父辈尊敬的延续,也是他一生的追求。(来源:中国网、新华网、东南早报、海峡都市报)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