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一中:从“学生第一”到“第一学生”
师生们正在探讨学科哲学的相关话题。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学生创造本能如何被正确激发并得以发展,并作用于学习、生活?一校之长和老师们如何让创新理念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内心,当好“伯乐”、成就“好马”?
为做好教育领域的创新,晋江一中积极落实“学生第一”办学理念,引入学科哲学,以哲学思想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构建“互联网+文化故事”,提升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运用大数据助力教学绩效评价,让每一名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如此,“第一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照进了现实。
01
哲学思维做“底色”学生综合能力跑步前进
“你们喜欢什么学科?理由是什么?”“你们是如何发现学科之美的?”不同于一般的必修课,这是一堂“综合实践探究课”,老师随意找一个点,学生们由点及面展开探讨交流。
“语文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营造出人文美、诗意美,富有意境”“我喜欢化学,它展现了物质内部有规律的组合结构之美”“音乐能引发心灵的共鸣,启迪思想”……学生们或站或坐,回答看似五花八门,却蕴含哲理,也收获了掌声。
这样的“另类课堂”散落在晋江一中各个班级中;这样启迪思维的方式贯穿于每名教师的课堂上。
2014年秋季,“学科哲学探索与实践”课题在晋江一中正式立项,确定学科哲学初探路线图,即学哲学、讲哲学、用哲学,将学科哲学融入学生成长教育中,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目的。
对于学科哲学强大的渗透性,执教鞭十余年的晋江一中语文老师蔡清涵深有体会,“在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中,看着他们在哲学思维的引领下,逐步尝试以哲学的眼光学语文,以哲学的方法用语文,培养了创新意识,提升了审美能力和科学素养。”
“生活中处处有哲理,通过哲学视角认识学科与教学,让老师把书教活、学生把书读活,真正让知识对象化,对象人文化。”晋江一中校长陈燎原道出了推行学科哲学的初衷,学科哲学能够让学生掌握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哲学的思辨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02
“文化故事”添特色“互联网+”展自信
在一个“干货”时代,深度阅读、思考与表达能力对学生成长来说极为重要。2009年,晋江一中开展校园文化故事活动,让文化故事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进网络,让学生创作并讲述故事,师生互动,打通教学“最后一公里”。
作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校,晋江一中构建“互联网+文化故事”教育模式。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网络教育等平台传播校园文化故事,让师生、家长、校友等最大限度共享故事资源,促进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展示学生更为自信和个性化的一面。
日前,在高一1班常规班会课上,学生们不仅当起了“老师”,自己策划班会主题,娓娓道来与学校每栋大楼的故事。
“通过讲故事,可以锻炼我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将自己的想法用故事的方式说给大家听,一起交流学习。”高一1班学生柯荣杰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网络小说家。谈及学校对其成长的帮助,柯荣杰说:“这是一个孕育梦想的地方,她让我有了更明确的人生方向,具备管理自己的能力和思辨的精神。”
“通过讲述文化故事,让学生们发现生活之美,激发他们的感受力,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看着这堂由学生们一手操办的课,班主任庄红红开心地说,学生们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来感受知识带来的快乐,“我作为观察者,能更直接地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反应,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从“小课堂”走到“大学堂”,寓教于乐是晋江一中的“拿手好戏”。学校专门开设了《五店市寻根》《我和大楼的故事》等实践探究课程,引导师生用全科性知识深度阅读、思考与表达,让知识能力化、生活化。
03
大数据处理成“亮点”科学评价促个性成长
多年来,晋江一中坚持“学生第一”办学理念,坚持“一核心(道德教育)、两基点(时间管理、问题教学),四特生(综合特优生、学科特优生、技能特长生、特定层次生)”的办学思路,立足学生知能、才能、良能、潜能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文化快餐、信息快餐、概念干货,老师不仅仅是知识劳动者,更要有逆流的勇气和智慧。为此,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看起点、比进步、论贡献”的教学绩效评价总原则,运用大数据原理,彻底颠覆传统单一褊狭化的评价模式,让教学效果评价做到客观、公正、科学。
“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成长经历也不尽相同,我们制定这套评价机制,就是要激励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发掘他们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副校长郑志雄说,评价的根本意义是让学生在成长中获得自强、自信与自由,让学生“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记者 林文婧 秦越 文图)
附标题:晋江一中:从“学生第一”到“第一学生”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