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昆剧、苏剧的传承一往而深
显祖经典剧作《牡丹亭》题记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剧中杜丽娘、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被吟咏至今。近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的“梨园芳华·江南雅韵”江苏省文艺名家进京展演——王芳昆剧、苏剧专场演出举行,演出票房爆满,首场昆剧专场进行了网络直播,点击量高达50万。戏曲表演艺术家王芳不仅为首都观众带来了昆剧中的“杜丽娘”(《牡丹亭》),“李三娘”(《白兔记》),还有苏剧《醉归》中的“花魁”。回望王芳的艺术生涯,以“一往而深”来形容她对昆剧、苏剧两门艺术的热爱和投入,并不为过。
众多专家、观众的赞誉,让人不禁思索,王芳的艺术感染力从何而来?她的艺术实践能对艺术人才成长提供哪些借鉴?记者在展演期间专访了这位戏曲界的“中坚力量”,昆剧、苏剧传承“一肩挑”的代表性人物。
创新不能违背戏曲传统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称赞“王芳在《牡丹亭》中的表演像一首诗!”而王芳本人也秉持“昆曲的最高境界就是诗化的呈现”的观点,并认为这种“诗化”集中体现在剧中人物塑造上,演员只有经过阅历积累和文化积淀,真正理解了人物,才能在唱腔和表演上声情并茂、形神合一。现在的王芳已经达到在舞台上只见人物,表演技巧隐于无形的“境界”。《牡丹亭》作为经典戏剧,呈现方式多样且多元,王芳在其中的表演具有典型的苏昆传统规范,并且通过极致的美感传达了文学的内涵。《醉归》中的“花魁”曾让作家陆文夫感叹:“对一个演员来说,最可贵的不是什么高难度动作,而是一种难以描绘的气质!”花魁虽是风尘女子,却不带风尘气,接纳了卖油郎的爱情。
将戏曲程式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有什么方式和技巧?王芳自己总结是“忘情投入”,塑造的角色,如杨贵妃、杜丽娘、李香君,等等,每一个都注入了她自己的生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做法是和剧中的角色进行灵魂“对话”,王芳举例说,苏剧《国鼎魂》每一次演出前,她都跟剧中的主人公潘达于有一次心灵与情感的“交流”,理解她深沉的家国情怀。
当今谈论戏曲的命题,总绕不开传承和创新的话题,王芳从表演者的角度也谈到自己的深刻体会。她认为,戏曲有丰厚的“家底”,对戏曲优秀传统与优秀经典的传承,既迫切也很重要,如戏曲中保留着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具有文化价值,贸然创新会使之断层。对于创新,王芳认为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并且要保持戏曲的特征。在《白兔记·养子》一折中,传统的舞台呈现有一个磨盘,王芳考虑到戏曲艺术的虚拟性,大胆地把磨盘去掉,完全以自己的表演呈现主人公怀孕推磨的艰难,结果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她认为这样才是不违背戏曲传统的创新,观众也能接受。
苏剧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在艺术上,受到了昆、苏两个剧种的艺术滋养、锻造,是王芳最突出的特点。她是苏州戏曲界活跃在一线舞台演出的代表性人物,2017年,又担任了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进一步挑起了苏剧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就像戏剧理论家季国平所指出的,王芳当下实质性的更大责任是担当起苏剧的传承和发展,因为这对苏剧发展极为重要和关键。
对于苏剧的特有价值,言谈之中王芳透露着充分自信:“苏剧是只有苏州才有的剧种。但是地位并不低,是滩簧之母。它特有江南地方韵律,唱腔是板腔体,常用曲调如太平调等,又有快板、慢板、散板等板式,还有一些小调,如九连环,例如电影《三笑》,就有苏剧的小调,舞与曲的韵味,在苏剧的呈现十分浓烈。”
在苏州,苏剧、昆剧两个剧种关系密切,演员“苏昆兼修”,并且苏剧为昆剧培养输送了一批优秀的“继字辈”演员。江苏省苏昆剧团,就是苏剧、昆剧兼演的戏曲艺术团体。自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呈现复苏态势,剧团以昆养苏是必然出现的趋势,虽然业界专家认为这有利于苏剧的传承,但同时也担忧会削弱苏剧的特色。王芳很早就表示:苏剧要发展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如果把苏剧跟昆曲放在一起,昆曲的‘气场’太大,苏剧只能围着这个核心,这个剧种就会被淹没。”王芳给记者仔细梳理了昆剧和苏剧二者之间的渊源,指出在上世纪40年代,昆曲一度低迷之时,曾有“艺术上以昆养苏,经济上以苏养昆”的局面,以表示相比昆剧,苏剧在民间有它的市场和优势。
让人乐观的是,苏州市政府在2019年1月成立专门的苏剧团,即苏州市苏剧团,给苏剧的传承提供了政策、资金、人力等各方面保障,此次王芳的专场演出,就精心安排了一场她的学生演出苏剧《借茶》。而此前《国鼎魂》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对她的团队更是一剂强心剂。
全身心地投入昆剧、苏剧艺术
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连续4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一系列荣誉的背后蕴涵着王芳对戏曲超于常人的情感和付出。
在别人眼中,演员很苦很累,“你该休息休息,让别人上吧”这类劝说一直有,可王芳不觉得苦和累,反而感觉“很过瘾”!
这个“瘾”从14岁开始学戏时就染上了——学戏时很苦很累,不是一帆风顺,夏天在没有空调的屋里练功,汗水湿透了戏服,第二天还没干就穿上;唱戏要勒头,她一勒头就呕吐,为了克服,她就勒着头睡觉,结果第二天走路头晕。这个“瘾”也帮她度过了一段特殊时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昆曲遭遇危机,观众锐减,很多传统戏剧团体解散,和她一起学戏进剧团的有一半转行,她没有放弃,一边在婚纱公司打工,一边上班、练功、吊嗓子,遇到表演机会,牢牢抓住。这个“瘾”体现在,她对每一场演出都非常敬畏。她形容,“把每一场演出当成谢幕演出”,认真对待。
这个“瘾”源于她对昆剧、苏剧的热爱。“只要喜欢,就不觉得苦和累,反而乐在其中!”王芳说。
汤显祖说:“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而王芳,能以全身心投入昆剧、苏剧的事业之中,百折而不回,皆因“情之至也”“一往而深”。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