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石壁村“长”在巨石上系林洋港祖籍地
闽南网4月9日讯 村庄建在平原上、山坡上,都不稀奇。那么,建在一块巨石上的村庄,你见过吗?
近看才发现,状似“小山包”的是一块巨石
在漳州龙文区郭坑镇,就有这么一座古村落,自明朝起便依石而建,远离镇区,故名石壁村。村口,还有一眼永不干涸的石泉,滋养了一代代林氏族人。村落南侧,为蜿蜒而过的九龙江北溪,在村内最高处远眺,是无边的九龙江。映衬着村内郁郁葱葱的苍天古树,清幽宁远、秀美壮观之韵,令人称奇。
寻:狭长铁路桥通向东溪对岸
这个神奇的村落,就在漳州市龙文区郭坑镇口社村。来到九龙江北溪与东溪交汇处,石壁村就在东溪对岸。远远眺望对岸,石壁村仿佛建在一个凸起的小山包上。
没有公路桥相连,要到村子里,得小心翼翼地走过一座狭长的鹰厦铁路桥。平日里,阵阵火车鸣笛声伴随着村民出行。
铁轨边就是村子的入口。走近了,才发现“凸起的小山包”竟是一块深褐色的大石。村里78岁的老人林宗宏告诉我们,村口原本有一摩崖石刻,上书“石壁”。上世纪50年代,村里修铁路,这块石刻才被挖掉。
行:
凿石为径
行走如上下山
一进村,便是长长的斜下坡,石头的走向可见一斑。再往村里走,石头的风貌渐渐凸显。村民们在石头上凿出小径作为村道,较陡处,还被凿成了一节节石阶。村道时而上坡,时而下坡,石径边,随处可见大块斑驳的石头。村民房屋门口,也常有凸起的石块。
90岁的郑老伯,在这个村住了一辈子。路上哪里有石块、哪里爬坡、哪里下坡,他都清清楚楚,以如今的高龄,还能独自走下村子,到邻村串门呢,“夜晚走也没事,对路熟着呢”。
住:
房屋以石为基
室内修成平地
石壁村并不大,面积仅数十亩,细细数来,只有十余户人家。78岁的林宗宏老人说,由于交通不便,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仍住在村里的以老人居多,平日捕鱼或在村里少量的农田中做做农活。现在,整个村可能也就住了二三十人。
石头上,房子怎么建呢?
村里有些人家的房屋,一进门就是长长的斜下坡,不过,屋内并没有凹凸不平的石块。“建房子时,地板在石壁上,后来被铺上砖或浇上水泥”,村民郑先生说。村里的房子大多建在长长的石条上,没有打地基。
饮:
神秘古石泉
数百年不枯竭
石头上打不出井水,自明朝林氏祖先在这里开基,村民的饮水,全靠着一眼“石窟窿”。
“这就是石井,”在村口一户人家门前,一天然凹陷的石窟窿形如井,底部状如月眉,深、宽均约一米,蓄有一洼40厘米高的清水。村民郑先生说,此井虽小,但不管怎么舀都不会干涸,即使在干旱季节,也能保持同样的水位。
村民林瑞成从石窟窿中舀出一勺水,果然清澈见底。“小时候还没修铁路前,泉水量很大,”林瑞成说,自从开山体修建铁路后,可能伤到泉路,所以现在泉水量少了许多。
奇怪的是,周围地势并不高,又没有涵养水源的植被,泉水来自何方?
仔细观察,会隐约发现出泉口有一丝小裂缝。或许,泉水就是从山上流下,由石缝里渗出来的。对此,林宗宏老人说,前些年已有一些地质专家前来考察,认定该泉水为优质天然饮用水,但其出自哪里,至今仍不得其解。
人:
林洋港寻根
寻到石壁村
因交通不便,石壁村的林氏族人陆陆续续地迁到了400米外的东溪对岸,如今已形成另一个自然村霞贯村,同样隶属口社村。但时至今日,霞贯村人仍以“石壁村人”自称,连村内祠堂都写为“石壁”。
“林洋港的祖先就住石壁村,”林宗宏老人介绍,他们的开基祖先林仕寿,第十二世后裔汝字辈迁居台湾,传至林洋港已是第八世(系霞贯第二十世孙)。
林宗宏说,林洋港一生都期盼寻根探源,他从祖辈的记忆里,祖籍地含有“石壁村”“村口对着大江”“距漳州市区10公里”“有一口永不干涸的石井”等描述,经朋友再三确认后,终于认定这里就是自己的祖籍地。
因此,2012年,林洋港曾专门题写“霞贯石壁社贻德堂千秋永存”墨宝,拜托朋友带了过来。现在,这幅题字已制成匾额挂在林氏族人的祠堂。此外,林洋港如今仍与石壁村的林氏族人有书信来往,族人们也非常希望他能回来一趟。(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萧镇平 郑娟娟 白志强 通讯员 林同池 文/图)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