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地名记忆:崇福晚钟 半城烟火半城仙

闽南网3月23日讯 说起泉州的松湾古地,很多人会一头雾水,换成崇福寺便了然了。其实,1982年松湾古地才更名为崇福寺。

《泉州府志》记载:“崇福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宋代元祐六年,千佛庵改称崇福寺。

杨清丽

杨清丽

崇福寺

泉州城素有“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美誉,很多街道因寺庙而得名:承天寺前有承天巷,开元寺边有开元盛世广场,崇福寺前当然是崇福路。

崇福寺是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泉州曾有“入城弯到崇福寺”的说法,意思是说到泉州城的人都要绕一个大圈,特地赶到崇福寺。寺分三进,前进匾额上的“慈隆即世”四个字是弘一法师的手书。

寺庙正门上的崇福寺三字落款为“月祖手书”,“月祖”指清末民初的武僧妙月和尚。他在寺里悬挂10多个沙袋,练就了铁砂掌,经常路见不平出手相助,赶走欺凌百姓、僧侣的恶人。寺里的客堂还挂有妙月和尚的照片,祖堂前面的杨桃树就是他亲手种下的。今年泉州新添的一尊肉身菩萨福厚老和尚,就是13岁时礼妙月和尚披剃出家。

崇福晚钟(李硕卿绘)

崇福晚钟(李硕卿绘)

“崇福晚钟”是泉州古八景,钟楼里悬挂着的大洪钟由纯铜铸成,重1600斤,高八尺,圆径三尺八寸,建造时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钟面中部铸有《心经》全文、楞严神咒;钟上部铸“明·洪武二十年七月温州(平阳)黄宝起、陈显六造”。据传铸钟完成,师傅千叮咛万嘱咐,必须等他走过洛阳江后才可试敲,只是徒弟性急,师傅走后不久,忍不住试敲一下,钟声洪亮无比,却未能远达洛阳江。虽然可惜,但洪亮的钟声也让各寺遥不可及,寺名一度改为“洪钟寺”。对了,钟口处有个铜币大的缺口,多次重铸后仍在。传说当年为铸钟,住持警凡和尚带头去化缘。有个贵人打扮的女施主只愿捐一文钱,被和尚拒绝。没走多远,他觉得后悔再回头寻找,女施主已不见踪影。后来铸出来的钟上有个一文钱大小的缺口,重铸后仍是如此。警凡和尚明白其中的缘由,将拒收一文钱的事情讲出来,告诉大家:不拒小善而达至善。

应庚塔是寺庙右后侧的“斜塔”。石塔塔身倾斜,大家相信塔尖指向哪个方向,那一带就五谷丰登,所以取名“应庚”,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400多年呢。塔是花岗岩石质实心楼阁式,每面雕刻佛像,塔高11.5米,是泉州最早的石塔。当年我在读泉州师范时,常常到塔下读书。但石头的抗震不比钢铁,2001年泉州市文委会对应庚塔进行拆卸、复建。修葺中,塔内出土许多珍贵古藏:石函、琉璃器、耳钩、各朝代铜钱、铜镜……

崇福寺的“镇山三宝”除了大洪钟、斜塔外,还有千人鼎。据记载,鼎高六尺,直径五尺,厚八分,可以煮出够一千个人饭量的食物。只是千人鼎已经在岁月的风霜中损坏,无缘一窥真面目。

“佛国名城晨钟暮鼓声声振彻华藏界;松湾古地斜塔长垣处处蕴涵妙法门。”路因寺而得名,细细考究,泉州城里“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地名俯拾皆是:土地后、大城隍口、天后路、二郎巷……人们日日通过挂在嘴边的地名述说着对平安、幸福、和平的祈望。(原文有删减)(杨清丽)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