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精心培育 未来产业开花结果

今年3月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号角。当前,我市正在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厦门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的意见》,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发展动能转换。

作为服务全市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重要抓手,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负责人表示,产研院将以《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为施工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着力构建“研发机构+孵化器+专业园区+创新飞地”未来产业孵化培育体系,高质量支撑厦门科学城建设,为建设科技强市贡献产研院力量。

研发机构:

以“母体”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种子”

从多次参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研制,到护航冬奥列车“踏雪无声”,再到助力梦天实验舱稳稳“上岗”……来自厦门大学肖望强教授团队的粒子阻尼技术力量长期占据我国装备振动、噪声控制领域的顶尖地位。2021年,在产研院推动下,由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肖望强教授团队合作成立的厦门环寂高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寂高科”)在产研院集美孵化基地揭牌成立。从筹划到落地,短短两年内就探索出一条将航天先进技术向民用领域落地生根的新路子,成为央企在厦投资的一个新典范。

环寂高科是产研院精心培育、孵化新型研发机构“母体”的一个生动案例。坐落于集美大道的产研院集美孵化基地,总面积达7.8万平方米。孵化基地与集美新城同起步建设、共发展共成长。

自孵化基地启用以来,产研院坚持高精尖定位,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央企,以及福建省“百人计划”、厦门市“双百计划”等领军型创业人才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在厦设立研发机构,累计培育高科技种子项目150个,其中包括两院院士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个,“双百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26个,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1个,军民融合项目5个。

孵化基地先后涌现环寂高科、求特新材、中科同恒等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强和经济效益优的高科技研发“母体”,其中营收过亿的5家,总部上市的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市重点培育新型研发机构5家。

孵化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前不久,共建“摩方联合创新实验室”签约仪式在厦门科学城Ⅰ号孵化器举行。这是Ⅰ号孵化器首个落地的联合创新实验室,也是产研院与企业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将聚焦“精密医疗器械”领域,通过“领军企业+政府+高校”多元协同的新机制,在我市医疗器械企业、医院和科研院所之间搭建一个集资金、技术、人才与应用场景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助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在厦门科学城转化落地。

作为厦门科学城Ⅰ号孵化器的运营机构,产研院正以“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的新业态、新模式,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效益成果孵化转化载体,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打造厦门前沿技术策源地、高端人才聚集地和未来产业培育地。截至目前,I号孵化器已储备入库“高研值”项目170多项,注册企业37家,注册资金5.12亿元,先后推进北航康锐教授团队的厦门可靠性系统工程研究院、中科院理化所张敬杰教授的低密度微球及其复合材料研究院等项目落地。

眼下,产研院正在策划组建厦门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院。概念验证院以降低科研人员成果转化风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为目标,依托具备基础研究能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为早期科技成果配置资金,开展技术与商业化验证,从源头杜绝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带动科学家与资本和产业界形成良好互动,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专业园区:

厚植未来产业发展沃土

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专业园区的支撑和承接。为弥补厦门科学城产业承载地不足短板,产研院联合轻工集团共建了厦门科学城首个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并于去年6月揭牌,标志着科学城I号孵化器孵化的首个重点产业化项目入驻。

目前,产研院正在规划建设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园区,助推一批“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产业项目在特色产业园区开花结果。

创新飞地:

为未来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今年5月,由产研院与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联合运营的厦门科学城首个域外“创新飞地”——厦门科学城(北京)创新成果培育基地在京揭牌,它将成为厦门对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资源、服务在京优秀企业的窗口。

“创新飞地”将牵引带动北京15所“双一流”高校科技成果来厦转化,并为Ⅰ号孵化器带来“一平台三体系”的运营体系,即“数字+孵化”平台和“成果+投资+培训”的三大孵化体系,共同助力园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接下来,产研院还将在上海、武汉、绵阳等区域布局“创新飞地”,为我市未来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链接】

特色技术转移

人才培养体系

产研院依托科技部批复的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厦门),构建了“产业+”“平台+”特色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累计培养1300多位技术经纪(理)人,后续将持续实施技术经纪(理)人养成计划,批量培养技术转移专业人才,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人才支撑。(厦门日报记者 吴君宁 通讯员 黄宏伟 付娟妮 翁卫红)

附标题: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精心培育 未来产业开花结果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