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堵江老照片传扬“龙江风格”

­54年前的春天,九龙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龙海决定堵江截流抗旱保丰收。随后,这种诞生于堵江截流抗旱工程中的风格、事迹逐渐构筑“龙江风格”,并被话剧、京剧《龙江颂》唱红大江南北,名扬全国。

­北溪江东桥边堵江截流,这是大沙坝将合龙时的情景。

­1963年2月21日,是西溪大坝合龙日。前日,记者走进龙海市档案局,见到原先由郑厚根收藏的“龙江风格”的照片集。几十幅黑白老照片早已泛黄,但依然清晰呈现堵江沙坝合龙的热火朝天场面。

­1963年2月11日,龙海县委书记刘秉仁向全县人民发出“九龙江有水不算旱”的战斗口号,决定堵江截流,引水抗旱。2月13日上午,九龙江西溪堵江工程指挥部进驻洋西工地。在洋西堵江意味着什么,人人心知肚明。榜山公社得作出自我牺牲,淹掉1300亩小麦、秧田,确保堵江引水工程的胜利。后来,人们把这种“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精神誉为“榜山风格”。此外,就在大坝合龙不久,当时的莲花公社玉枕大队决心学习“榜山风格”,舍小顾大,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2月15日,首堵西溪的战役打响了。2月18日,由南北两岸同时起筑的沙坝开始向合龙口夹攻。据《台海杂志》报道,当年执笔《抗天歌》的福建日报记者俞月亭忆起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几十丈宽的浩荡江水集聚在一起,向小小的合龙口猛冲,激起一人多高的浪头,发出震天动地的啸声。“怕鬼就不能看目莲戏。玉枕人,跟我来!”领队蔡昌紧紧裤带大喝一声,第一个跳上拴在合龙口的小船。嗨……哕!汉子们分两边站在悬空的杉木上,你抱着我的腰,我扶住你的肩。木桩压进沙层,钻进土里。一根、两根、三根……玉枕人在空中摇晃着、打击着,七丈之下是咆哮翻滚的激流。午夜时分,40根木桩被一寸一寸打进了江心。欢呼声中,沙包像雨点般抛进了水中。大坝合龙了,咆哮不驯的江水复归平静……

­“北溪江东桥边也进行堵江截流,这是大沙坝将合龙时的情景。”这是一张老照片的注释。在《龙江精神读本》第五章“不怕困难,顽强奋斗是龙江精神的脊梁”中,记叙了事件经过。原来,在九龙江西溪堵江后,角美、紫泥大片农田只能依托潮水顶托北溪流水引灌大片农田。当早稻进入急需用水的孕穗期,旱情也发展到了非堵北溪不可的阶段。当时的紫泥公社广大干群认识到:如不堵截北溪,而让旱情进一步发展下去,不仅抢救不了角美、海沧的五万亩旱田,连紫泥的2万亩也保不住。大家表示要为保住抗旱大局作出牺牲,不但拥护堵截北溪的决定,还派出200多名社员参与北溪堵江建设。

­1963年5月,北溪江东桥边开始进行堵江截流,并将工期时间初定为5月底到六月初。截堵北溪,拦江大坝址在江东桥下300米左右,长603米,高5米,上场1.3万人,投工11.3万工,土沙方16.3万方,受益角美、紫泥和厦门海沧的6万亩稻田。当时的角美公社沙洲大队,北溪堵江引水会淹没他们的800亩田园。他们说:自淹八百,救活六万,值得!

­☉记者罗培新

­通讯员苏春红黄细环文/图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