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市级非遗传承人王彩娥和南音的因缘故事
再相会
煎熬焦灼 她和南音“相依为命”
当时,泉州艺校南音班是中专六年制,也是最后一批公费生,这减轻了王家不少负担。但天有不测风云,入学第二学期父亲突然离世,王彩娥的天塌了。小小年纪的她,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整日恍恍惚惚,心里只想着退学。
就在此时,小学校长洪达民出现了。“1994年清明后的某天中午,洪校长出现在班级门口,他看着我欲言又止,几度哽咽,最后往我手里塞了个东西,说了句:‘你自己好好的,以后要靠你自己了’,然后头也不回走了,我呆呆站在原地,看着洪校长的背影……”王彩娥哽咽地说,校长走后她摊开手一看,300元!当时,她思绪翻飞泪流满面,“那时候洪校长一个月的工资才几百元!”
“父亲和老师们那么辛苦培养我,我闯过那么多关卡才考上,如果退学我将何以面对他们?”从此,一张白纸的她经常登门向恩师、泉州南音国家级传承人黄淑英求教,文化课、专业课屡屡夺魁,形体课更是年年第一。
虽然,此后由于学费和长期以来对家庭的愧疚感,王彩娥也曾煎熬焦灼,但对南音越来越深的爱和眷恋,使她与南音彻底“融”在一起。
长相守
既演又导 她希望为南音做些事
1999年,王彩娥毕业后如愿进入泉州市南音乐团。那些年乐团新排了很多曲目,她和同学庄丽芬经常搭档、担纲主演。长期的历练让她斩获不少奖项:福建省第三届曲艺节银奖、福建省第十三届水仙花戏剧比赛银奖等,她参演的节目获得“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比赛牡丹奖、“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最高奖“优秀演奏奖”……
2003年,王彩娥结婚后相夫教子,直到2011年重新审视自己时,她觉得“是该做点什么了”。一番思索后,她希望未来在南音导演方面有所作为。其实这并非突发奇想,早在艺校时,她就自编自导自演小品《驻港军官》、《相思树》等,场地装饰、舞台构造、演员排练都由她统筹。
“太极讲究借力打力,艺术也可如此。传统必须原汁原味,我们可以从外部包装,但不能从内部肢解。”2013年,王彩娥通过筛选,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全日制高级导演研修班,“全班二十几个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市,很多同学都是国内各大剧种和院团的拔尖人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一年后,王彩娥带着浑身干劲回到乐团,并在团部领导的鼓励下,创作排练了南音专场《邂逅·丝韵》。她从关于《陈三五娘》的150多首南音散曲中,节选出重要选段,再加上“灯、服、道、效、化”的包装,使整场演出效果惊艳。随后,她又陆续导演了《刺桐》、《海峡浪涌》,并分别获得福建省首届“丹桂奖”专业组二等奖、全国牡丹花比赛新人奖入围奖。
“缘分让我和南音走到了一起,都说‘厚积薄发’,我现在已近不惑之年,时常着急啊!前辈弥留的瑰宝如何承接,后辈渴望的眼神如何满足,这都是问题,希望和有此感同的南音人们,一起努力吧!”她说。(记者 张素萍)
附标题:相守30年 她和南音的因缘故事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