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海域产有“羊鱼” 味道好“鲜”好吃又吉祥
漳州海域产有“羊鱼”。昨天,笔者在东山岛县城东市场“捞”到了既好吃又吉祥的“羊鱼”。
“羊鱼一名由来,可能因这种鱼的外形跟羊头几分相似有关。你看,它头上的一支长长的刺犹如羊角,鱼眼下面的一小撮鱼须颇似山羊胡子。”健谈的卖鱼摊主热情地介绍说。
“羊鱼”学名叫马面鲀,因其鳍色不同,分为绿鳍马面鲀和黄鳍马面鲀。“羊鱼”食疗兼优,鱼肉的粗蛋白质含量17.01%,粗脂肪含量0.67%。18种氨基酸总量为67.70%,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4.43%。粗脂肪中含28种脂肪酸,以油酸的含量最高,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之和占总脂肪酸含量的17.03%,鱼肉还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金属元素。笔者查阅了福建省水产学会1986年编印的《水产品药用与烹饪知识》,书中介绍,羊鱼性味甘、平,可用于辅助治疗胃病、乳腺炎、消化道出血等。治胃病,用鱼煮汤服;治乳腺炎,用鱼焙干研末,黄酒冲服。
以前,漳州沿海大大小小“羊鱼”很多,因为它第一背鳍的“刺”又长又粗还有倒刺,挂上鱼网后,很难取下,稍不留意,还会刺伤手指,所以渔民每逢捕到这种鱼无不感到讨厌。小羊鱼,漳州人俗称“迪仔”“三角鱼”。改革开放前,不少生产队把价格低微的“小羊鱼”充当农作物的基肥。困难年代,贫困户有的用“小羊鱼”加工鱼露,有的晒成鱼干或用食盐腌渍后当作常年佐餐小菜。沿海人还不时买来新鲜“小羊鱼”,剥皮后煮稀饭,加点生姜丝、芹菜碎,味道十分鲜美可口。可以说,几乎每一个漳州沿海人都尝过“迪仔糜”(即小羊鱼煮的稀饭)。
相传,南宋末年,京都临安失陷,南宋幼帝赵昺和丞相陆秀夫等一行被元军追杀,仓惶南逃广东厓山。在途经福建东山岛亲营渔村,遇到一个手抡连枷(脱粒农具)正在村口晒埕“呼哧——呼哧——”地脱打麦粒的潘老汉救驾。小皇帝饿极之下,尝到潘老汉腌渍的“小羊鱼”配大麦熬煮的稀饭。许是饥不择食之故,或许是平日吃腻山珍海味,小皇帝及大臣顿感胃口大振,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啧啧赞美“小羊鱼”是“世间美食”。
的确,小羊鱼肉质细嫩、无腥味,别说是古代,即便是当今,也是很受漳州老百姓喜欢的海味休闲小吃和佐餐小菜。但是,没有想到大小“羊鱼”产量今不如昔,身价不菲。
“一斤28元,算你25元就好了。”卖鱼的摊主说着给笔者称了4条“羊鱼”,这看不上眼的小羊鱼平均一条5元。回家一煮,味道好极了,才想“羊鱼”二字组成“鲜”字,自然味美,名下无虚。(林长华 文/图)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