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用什么祭灶 小年祭灶的贡品有哪些
腊月二十三用什么祭灶 小年祭灶的贡品有哪些
祭灶所供祭品很有讲究。一般情况下,老百姓祭灶的祭品多为灶糖、甜点、豆腐、酒或酒糟等有讲究的祭品:酒与酒糟是为了让灶君忘乎所以,晕头转向;灶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会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麦芽糖又甜又黏,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嘴,只能说个含含糊糊。灶神吃了豆腐之后就会嘴软,就不能乱讲话,自然少说坏话。山东潍坊习惯供核桃,因为当地方言中“核桃”发音类似“活头”,对灶神寄予了期望,希望讨个吉利;有些地方还要供奉几个鸡蛋,据说是给灶神的部下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其实,无论祭品是什么,都是对灶神的贿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灶神上天能多说好话,少说或不说坏话。老百姓的想象力实在妙极。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短”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
祭灶仪式流程
祭灶就是送灶神上天的一种仪式,又称“辞灶”、“送灶”,一般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祭灶的仪式比较简单:一家人先到灶房,用干净泥巴涂饰炉灶,叫“挂袍”。摆上放着饴糖、糖瓜和为灶王爷的马准备的凉水、草料等祭品,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进香,然后用麦芽糖涂抹灶王的嘴,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或是用酒糟涂抹灶门,叫“醉司命”。之后便取下神像,连同供灶王升天用的纸马和喂马的草料一起烧掉。烧纸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灶王灶王,你上天堂,
多说好,少说坏,
五谷杂粮全带来。
祭祀仪式结束之后,供奉灶神的祭品便由大人分给孩子们享用,一家人在欢笑声中送走灶神,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民间祭灶仪式主持者多为男性。
各地祭灶的风俗
山东地区祭灶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晚上进行。傍晚时从墙上取下旧灶神神像,将庭院打扫一番,再换上新灶神神像。在贴新灶神神像时,要先剪裁一个小纸马,以便灶神骑着它升天,再用糨糊把写着“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一家之主”的对联和横批贴到墙上。傍晚六点左右,男人放鞭炮,女人煮饺子,一般是肉馅饺子。煮好饺子之后,要先盛一碗放在灶台上供奉给灶神,这叫“起身饺子”,再加上一双筷子和糖果等祭品,还需放上喂马的草料,然后磕头跪拜,嘴里祈祷着“灶王爷爷一家之主,叫你向西天,早去早来,少说是非,多说方便,五谷杂粮多带点儿来”之类的语句。
河南民间祭灶的形式比较有意思:晚上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王神像前,怀抱着公鸡,也有让孩子抱着公鸡跪于大人身后的。据说所抱的公鸡是灶王升天骑的马,这个时候不能称其为鸡了,而应该称其为马。红公鸡就称“红马”,白公鸡称“白马”。焚香之后,屋内香烟缭绕,渲染出一种神秘的氛围。这时候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多是祈祷之语。祈祷完之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用手中酒杯中的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棱有声,表明灶神已经领情,如果鸡头纹丝不动,就要接着浇,直到扑棱有声为止。仪式结束后,人们分食灶糖等祭品。
过去东北新媳妇过门第二天正式下厨房做饭之前,首先得给婆家的“灶王爷”磕头行礼,对其恭敬有加。按理说,整天围着锅台转、烧火做饭的家庭主妇,是和灶王爷“朝夕相处”的人,祭灶应以她们为主。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辞灶”的规矩。传说,灶王爷长得英俊潇洒,女人辞灶,有“男女之嫌”,所以祭灶只是家中“老爷们儿”的事,妇女没有资格参加。
本文由'千雁小公主'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