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的由来介绍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的由来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按照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常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的计时方法,五月为午,因此五日也称午日。“仲夏端午,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这一天也称之为重午,又名端阳,取阳气开始旺盛之意,又称作蒲节。《清嘉录》引用《荆楚岁时记)称京师将五月一日名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三日为端三,四日为端四,五日为端五。
端午节的由来介绍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影响最大的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五月五日这天抱石自沉湖南汨罗江,人们为了救他,竞相划船寻觅并向水中抛粽子。在江浙一带,人们认为:“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伍君就是吴国大夫伍子胥。他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所杀,并将其尸首装入皮袋里,扔入钱塘江。从那时起钱塘江便常常掀起怒潮,人说是伍君显灵。他的女儿曹娥便在这天驾舟,去拜见父亲。人们出于对伍子胥的崇敬和对曹娥的同情,便驾舟相伴,后来演变成竞舟活动。
端午节的对联
榴花彩绚朱明节;
蒲叶香浮绿酷搏。
堂前黄草舒眉绿;
石上榴花照眼红。
艾叶如旗招百福;
茗蒲似剑斩千袄。
结艾钗头轻战虎;
夺标船首惯乘龙。
天中酒酌金危满;
重五盘盛角泰香。
绿艾悬门添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楹联丛话〉卷十二载,福州乡俗,每逢端午节,既于朔日悬蒲插艾于门庭,而五日午时,又必用红笺书对句,贴于楹柱,谓之午时书。明代徐振烈自作门前午时书云:
门幸无题午;
人渐不识丁。
“午”隐寓讥讽语“牛不出头”。联称“门幸”,含有不受人讥之意。“不识丁,即自称为文盲。”午“、”丁“同属干支,对仗巧妙。
本文由'贝恒豪'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