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最有名的端午节古诗 经典的端午节古诗

  最有名的端午节古诗 经典的端午节古诗

  《乙卯重五诗》

  陆游·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同州端午》

  殷尧藩·唐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屈原庙》

  唐崔·唐

  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

  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

  庙古碑无字,洲晴蕙有香。

  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

  《端午即事》

  文天祥·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浣溪沙·端午》

  苏轼·宋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三首》

  赵蕃·宋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端午》

  李隆基·唐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陈与义·宋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黄庭坚·宋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苏轼·宋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又名端仵、端阳、重五、地腊、中天等。这些名称多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即“仲夏端午,端,初也”,而“午”

  又与“五”通。其起源说法甚多,兹举数种。

  第一说为人们常见。认为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逝世。

  第二说见于《容斋随笔》。书中说唐玄宗李隆基的生辰为农历八月初五日,有谄佞者趁机奏请八月五日为“千秋节”。“月惟中秋,日在端五”八字即出典于此。古代也因此有人把每月初五日都称为端午节。

  第三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根据见《说苑》和《国策》,闻一多先生曾为此找出101条古籍记载。

  第四说出自《玉烛宝典》,认为南、北端午含义不同:南方并楫竟渡,以拯屈原;北方则开怀娱目,乘舟临风为乐。

  第五说认为端午为“恶日”。所以“《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中都载有“不举五月子”,意为尽量避免在五月生孩子。

  故许多端午习俗是为镇妖避邪。

  第六说为纪念伍员。伍员即伍子胥,江浙人民传说他含冤死后,变成了“波涛之神”,每年端午都要溯江而上。两岸人民每于此时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

  第七说认为端午起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很多古书都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要食粽以庆祝。

  第八说来自唐代韩鄂的仑岁华纪丽》。该书记载了有关端午节的22件事,将此日释为中天节。意为端午时太阳正合正阳位置。

  《庄子》中说“日中为正阳”,夏至这天便是一年内太阳最当中的一天。

本文由'毓香凡'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