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早的腊八节人们会做什么 古人过腊八节有什么习俗活动
古代最早的腊八节人们会做什么
祭祀祖先。腊八节的前身是古代"腊日”。岁终之月称“腊”,上古时期,腊日是最重要的年终祭祀日,一般在岁末举行,人们会祭祀天地、祖先。从先秦起,腊日还要逐疫。隋唐后,祭祀和驱傩与腊日分离,腊八节人们开始喝腊八粥。
腊八节,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已有与“腊”相关的腊祭的习俗,节期在腊月,具体日期并不固定,该腊祭习俗被后人视作“腊八节”的来源之一。据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郊特牲》辑录,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还有一种说法,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因“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汉代之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不过在这天并不喝腊八粥。
古人过腊八节有什么习俗活动?
腊日节是我国古代岁末的祭祀节日,分腊祭、蜡祭。腊祭是祭祀祖先,蜡祭是祭祀神仙。蜡早于腊。
上古时每到岁末就蜡祭神灵,主要是利用各式祭品祭祀神灵。腊祭是在周后期祭祀宗族的祖先等专门进行的祭祀,多是拿猎物献上。后来二者合流。
汉代以前皇家在冬天腊祭,夏称“嘉平”,商称“清祀”,周称“大腊”,秦代又改为“嘉平”。汉代十分简单的称为“腊”。
古代祭祀通常很神秘,和国运、五德终始说等联合。故而时间在每个朝代是不一样的,汉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日期不固定,节日时间也变动。
《礼记 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是说天子在十二月有八种祭祀活动,即“腊八”,腊是索取的意思。就是神怪向人索要祭品。
后来人们方便,就统一祭祀,这一天定为十二月初八。后来十二月成了腊月,专门祭祀的月。
后来佛教传入,为加深在中国的影响。利用佛祖的名头,开始在腊月初八进行布施粥。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有“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
腊八节借助佛教的使用在民间有了广而深的流传,进而成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今人腊八喝粥起于宋朝,《清稗类钞》说:“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煮成粥,相沿至今。”
《明宫史》火集·饮食好尚 十二月有记载宫中是如何吃粥的。”先期数日,将红枣槌破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墉、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
说早几天将红枣凿好泡起来,等初八一早,放入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一起煮。煮好还要分别放在佛像前、门口、园中树边、井口、灶台边上。然后全家一起吃,还可以送别人,互相夸赞。明朝的皇帝也会在这一天设宴款待大;,清代皇室还要向臣子赐粥,发给寺院贡品等。
腊八节在古代和现在差别着实很大。以前那是只有最上层的人才能享用,今天能成为传统节日与佛教的发展是不可分开的。
本文由'蓬莱山向明'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