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扫墓的意义是什么
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是进行春祭,扫墓祭祀、缅怀祖先,踏青郊游的肃穆节日。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还能让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的生机。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清明节扫墓的意义是什么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聚合寒食节,又临春分好节气。这时的天,不躁不寒,春风盎然,宜居宜行。去掉春冬的冷意,人们这时开始活动起来。带上孩子,扫墓踏青,插柳栽树,做一些有意义而又愉悦身心的事情。而自古流传的诸多清明节习俗中,扫墓无疑是重中之重。
清明节的主题是扫墓行孝义。这一天是祭奠亡灵的日子。中国传统的方法是土葬,所以也称上坟、扫墓、祭扫。为故人的坟墓添些土,清除墓碑上的灰尘,再摆些贡品鲜花等。或是远去的先人,或是刚离别的亲友,到清明节时,来到他们的坟前表示悼念之情思念之心。人生即意味着生死,岁月转换,回头便是年轮。缅怀故人,孝敬亲长是美德,让我们一起施行。
清明节扫墓,还可延优良传统。现在不少学校的学生教学,每至清明,常提倡学生随家长去扫墓,或是学校组织一起为烈士扫墓,亦或是通过网上扫墓。另外必写清明文章、记录清明节扫墓祭拜感想。目的非常明确,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清明节日的了解。
为何要这么做?冰心《寄小读者》中语:“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认识先烈,知荣辱礼敬,懂孝行深义,承优良传统,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这就是清明节扫墓的意义。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扫墓
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祭祀前先买一些纸钱、鞭炮、纸礼品等,去祭祀时要边走边追忆祖先生前的事迹,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也提醒后辈不要忘了先人的恩典。到了坟前,家人们有的要负责告诉先人自己的到来,让其接受子孙的供奉,另外的家人则忙着烧纸钱。最后是行跪拜之礼,祭祖仪式至此结束。
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先秦时代北方中原一带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在宋朝时,规定从寒食到清明祭扫坟墓三日,明清扫墓活动得到沿袭,延续至今。
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盛行于唐代。唐代诗人韦庄在《长安清明》中写“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宋代宰相文彦博的诗《寒食日过龙门》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下秋千挂彩绳”。可见在当时民间,不少家庭设置有秋千。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放上天空飞翔。风筝最初叫“风鸢”,是古代军事上用来传递消息的工具,后逐渐演变为民间娱乐玩具。风筝造型各异,花样繁多,常见的是各种动物、卡通形象。
清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遥遥望去,煞是动人。
植树
清明前后植树,成活率高,树木成长快,因而清明节又称为“植树节”,但其实这种风俗源于丧葬习俗。西周时期,统治者们就开始在故去人的坟头种树了,那时候种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普通老百姓是不允许在坟地里种树的。春秋时,民间开始仿照统治者在坟头植树,这时的植树是作为祖坟的一种标志而存在的。
插柳
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意思是到了清明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用柳树枝编一个柳枝帽戴在头上,否则这个人死后的来世会变成一只黄狗,转入畜生道。
这句话虽然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说法,但“清明插柳”风俗由来已久,民间相传从隋代开始流行。另外,“柳”与“留”谐音,古人常用离别赠柳来表达难舍难分的心情。而且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它常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
唐朝人认为到河边或者野外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后,清明插柳的习俗更加盛行,人们踏青游玩回来都会在家门口插一支柳,用以避免虫疫。
本文由'蔡水丹'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