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为什么要贴对联 春节贴对联的美好寓意
春节为什么要贴对联
1、继承传统习俗
过年贴春联的习俗起缘于宋朝,在明朝开始盛行,到了清朝,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而我们每逢过年,都会贴春联也是继承传统习俗的一种方式。
2、增加节日气氛
我们发现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看到的春联的种类很多,贴的地方也有不同,但是无论看到什么类型春联,或者是贴在哪里,一看到春联,我们都会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因此,过年贴春联也为春节这个重要节日,增添了非常喜庆的气氛。
3、驱邪保平安
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所以在古时候,古人贴春联是为了驱邪保平安,而我们在春节贴春联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美好愿望,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阖家幸福。
春节贴对联的美好寓意
对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对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对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对联。
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对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他们借助于对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对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
春节贴对联的传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对联的讲究
1、春联的贴法
传统习惯,春联的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读的。上下联不可贴反。
怎么判断春联的上下联: 譬如,“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从内容看,上联与下联具有时序递进关系,贴反了就错了;还可从尾字的平仄来判断,通常三声、四声的(即仄声)是上联,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平声),是下联;另外,春联通常都有因果、递进或时序等关系,张贴前结合横批认真读联,弄明白联句的内容。
注意:自从竖式书写改为横式书写后,原竖式从右往左的阅读习惯也改为从左至右,那么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但特别要注意的是,横批顺序也须相应从左至右书写和张贴。
2、春联的尺寸大小的选择
为了协调,居民家的门户贴15-20厘米宽、长度超过门框一半的春联为宜,而商家铺房店面要根据门户的宽窄,贴20-30厘米左右、长度亦以超过门框一半的春联为宜,这样显得协调、大方。至于某些高大建筑的机关大门,如果贴春联的话,其春联的宽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长度也需超过门框的一半。
3、“福”字要倒贴
福倒贴着就是福到了。
且民间还有一个很多关于福倒贴的传说,比如:相传,在清朝恭亲王府的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仆人贴在库房和王府各个门上,有个仆人不认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此时大管家灵机一动,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后来,福倒习俗也就一传百,百传千,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因此,希望来年有福的人,可以在大门上倒贴“福”字祈求福到。
本文由'西门英勋'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