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清明介绍 清明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清明介绍 清明节气简介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交“清明”节气。“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如茵,画出清明三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正是对“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从气候层面上看,进入此时节,我国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已升至12℃,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冰河解冻、大雁北飞,玉兰花、迎春花等相继含苞吐蕊,接着紫荆、樱花、桃花、杏花,梨花等次第开放,争奇斗艳,辛勤的农人则忙着播种希望,珍视着这“一年之计”。“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疑”……这些农事谚语,正是农人对清明节气极为重视的佐证。
三侯:桐始华;田鼠化为鹌;牡丹华;虹始见。
详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农事歌: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
清明节的习俗-祭祖
祭祖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都有祖先崇拜的情结,对宗族宗法极为重视。很早的时候,只有士大夫以上的官员才可以设立家庙,贫民百姓只能在寝室祭拜。岁时致祭的规矩很多,要在每季度第二个月的上旬择日占卜,或者丁日,或者亥日,其中占卜吉利的那日就是祭祖的日期。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也就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往往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的习俗-挂纸(挂青)与培墓
“挂纸”是一种,与祭祖习俗有关。挂纸时,祖先坟墓上的野草清除,并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叠确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
“培墓”也就是“扫墓”,又叫墓祭、祭扫或上坟,就是修墓与祭拜。一般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后代子孙的兴衰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他则视情况而定。“培墓”的时间多利用清明节前夕,将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则必须用银朱重新加以描涂,使其焕然一新。
清明节的习俗-公祭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在古都西安正北方188公里。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黄帝陵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古葬类第一号。黄帝陵所在地桥山总面积567公顷,前有沮水,群山环抱。山上广植松柏,四季常分庙前区、庙区和陵园区。亦称有熊。5000年前,黄帝率夏部落从洛山南下,东渡黄河,与九黎族的蚩尤激战,逐鹿中部落拥戴为联盟领袖。黄帝创文字,定衣冠,造舟车,定音律,开创了古文化。几千年来,黄帝作为“人文初祖”的形象,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受到长久的崇拜。相传汉武帝征讨朔方,路经此地,始建祭台,以后历代均有修葺。
祭祀轩辕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旨在新睦九族,和合万邦,消弭战祸,趋于大同。公祭黄帝陵,方名义组织的有严格规模、等级和仪式的。唐朝将祭祀黄帝陵列为国家祭典,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本文由'禚永春'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