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夜深篱落一灯明的上一句是什么(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深篱落一灯明的上一句是什么,夜深篱落一灯明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夜深篱落一灯明上一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原文: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4、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5、注释:萧萧:风声。

6、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7、3、挑:挑弄、引动。

8、4、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9、5、篱落:篱笆。

10、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11、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12、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13、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14、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15、赏析: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16、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17、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18、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19、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20、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21、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22、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

23、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24、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25、”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26、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27、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28、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29、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30、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31、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32、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33、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34、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35、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36、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37、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38、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39、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

40、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41、“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

42、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43、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

44、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

45、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

46、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47、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

48、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

49、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

50、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51、作者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52、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53、生卒年不详。

54、曾任朝廷小官。

55、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本文由'白云星渊'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